top of page
。女書織造

二零零零年三月九日──河淵村

並記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007-060ss.jpg

河淵村,我還認得。在一片濕冷細雨下,景緻有點凋零。

 

河淵村距銅山嶺農場場部四公里,是一個有三百多戶人家的老村,自從明朝初期建村以來,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村內小街小巷井然,交錯縱橫,在在顯出它的嚴謹有序。古老石板砌成的街巷,把整個村子曲曲彎彎的串連成一個迷宮樣。天井式的民居,都是青磚瓦舍,還有幾許雕樑畫柱。過去,河淵村的婦女不用到戶外務農,一般只留在家裡編織紡紗做女紅,據說,她們縫製的衣裳,無論是衣邊,袖口,褲腳,胸巾,或襪筒花布,都有繡上圖案花和女書。

 

幾百年的村落,凑和著也許上千百年的織造傳說:婦女們三五一群,坐在屋內樓上,一邊飛針走線做女紅,一邊讀紙讀扇唱女歌。

 

一九九八年年底,我在河淵村認識何艷新大姐和吳龍玉大姐。我在何艷新大姐家聽她們二人分別唱別具一格的女書歌。我在這裡也見識了吳大姐用一小截竹筒的簡單工具編織帶的技倆。

 

我們到達河淵村時,剛巧在村口碰著正要上茅廁的何艷新大姐,她一身綠色上衣,別來無恙,我記得上回她也好像是穿著同一件綠色毛衣。

 

是的,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第一次見著何艷新大姐,她是穿著一件綠色毛衣。

 

那是十二月二十二日的中午,周先生,何靜華大姐和我抵達河淵村何艷新大姐家門外,門上了鎖,鄰居說她在外頭耕作。我們等了好一陣子,何艷新大姐一身綠衣服跳脫的從外頭回來了,那是一個一頭灰髮過肩的女子,經年日曬的風霜,沒有比懂或不懂什麼來的深刻,只見那爽快的步伐,跨過泥塵。兩個何大姐一見面就用土話嘰嘰呱呱的擾攘,進進出出的張羅,在廚房起火造飯,不一會,大家在起居室的木桌前坐了下來,我跟大伙兒喝了幾口白酒,白酒乾澀,並舉筷吃肉,肉肥且膩,他們講的話,我聽不懂,但一頓飯,吃得高高興興。飯後,一伙人,連同鄰居吳大姐就圍坐在原來的木桌前,準備聽唱女書。

007-061s.jpg
007-065-12-2.gif
I.III_自傳_何豔新s.jpg

何艷新,江永縣河淵村人,一九四零年生。何艷新大姐懂寫讀女書,很小就會唱女書歌。她架起眼鏡,開腔,三兩句,那運轉,懾人心田。宏大的聲調,如曠野無遼的呼喚,但幽但怨但直但爽,一面凝重認真是伏蟄在木桌面上的雙手的粗獷,那從不抬起眼簾的毫不纖細的雙眼的深藏,是一闕普通至極的農村婦女的偷閒,是悲與歡。

 

是悲與歡。是一闕普通至極的農村婦女的偷閒。都說過去這裡的婦女不務農,就坐在樓上,飛針走線,你唱我讀,這時,何艷新大姐在唱,何靜華大姐,吳大姐,周先生以及當時的司機大叔和我,就在旁邊坐著,站著,聽著。

 

何艷新大姐的女書是跟她的外祖母學的。那個時候,只有十二、三歲的何艷新大姐看到外祖母幫別人寫東西,邊寫邊流淚,外祖母對她說她寫的這東西是很可憐的,年少的何艷新就嚷著要學,開始的時候,外祖母用毛筆寫在她的手心上,何艷新到外面檢起小棍子什麼的就在地上寫起來,如此,一個符號一個字的在手心寫起來,學會了一首又一首的女書歌。

此時,何艷新大姐唱了幾句歌壇歌:

 

設此有個姣兒子        孫色滿堂送上崗         眼看家先冷成水         想我將身行回步

又惜老娘沒倚身        又惜家先冷成水         隔天歸時冷孤魂

 

幾年前,她的丈夫辭世,她也就唱了一段寡婦歌:

 

正月新年日好過        一家遙遙沒點憂         二月我夫得星數         只是口中念心煩

誰知骨頭又所知        只是心中亂溶溶         三月我夫落陰府         春緊務忙倚那個

晚邊入棺分離別        一世不陪好夫妻         四月人人來勸我         安葬夫人靜點心

要我安心人安樂        再請和尚念夜經         五月起來朝朝哭         和夫上香愁斷腸

設此有個姣兒子        拾起點香奉夫人         心中忙忙上六月         人人井水應良田

人的有夫井水到        是我無夫旱死禾         跨出大門起眼看         看見良田滿洞青

剛剛跨上七月半        撥開隱言接夫歸         幾時接夫歸世上         與我房中一世陪

十四送了公嬤去        八月再復請先生         喊齊六親來商議         安葬夫人老祖邊

九月神堂漸漸到        步上神堂夫沒邊         想起舊年一家好         誰知今年冷棲棲

十月霜風樹葉落        可憐我夫在山頭         十一月下霜落大雪     夫死陰橋漸漸深

十二月全年盡完事    親娘傷心哭沒兒

               

何艷新大姐還給我看了她母親的圍裙和一些織帶。圍裙胸前繡花非常精緻,保存得很好,織帶新造,長一九零釐米,寬約三點五釐米,頭尾各有一段約十四釐米的絮條,織帶有黑綠紅條鑲邊,黑白橫間上,織繡了一行女書。有說女書的形體風格跟楚文化的美學特徵有緊密的關係,從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中,可見那近似菱形的圖案,曲線委婉柔和,跟女書的形態有相類近的地方。何艷新大姐這就唱織帶上的女書:

 

不唱前王並後漢        聽唱英台女嬌娘        娥媚祝公家豪富        家中豪富有田莊

(選自女書歌《祝英台唱本》)

 

在「只有男子入書院,哪有女兒進學堂」的舊社會,我們的婦女先祖祝英台追求學問,說服父母,易服上學,「頭載一項蓮子帽,足穿朱履鞋一雙,走出門前行一步,可像朝中官差郎」。祝英台的故事說了又說,沒有結果,女書祝英台唱本織帶,只有四句,沒有織完,我這就回到河淵村來。

 

二零零零年三月九日,我這就回到河淵村來。何艷新大姐的家居佈置稍為改變了。本來在起居室的床搬到裡面養豬的地方去,豬就沒有再養了。上回用來吃飯聽唱女歌的木桌靠放在一面牆前,大概新春剛過,牆壁上仍貼著印刷的揮春和在紅紙上書寫的揮春。紅紙揮春上一手女書,還是何艷新大姐用手指蘸著墨來寫的,她說她沒有毛筆,於是就用手指寫女書:

 

人在破屋在       千般不如人﹝左幅﹞

後來身富貴       老來滿堂紅﹝右幅﹞

 

用手指寫的女書少了尖削的弧尾巴,卻見一份粗實穩重。另外廚房門兩壁,也都貼了用手指寫的女書揮春,門樑橫上的是「新春快樂」,兩旁分別為:

 

良年春運好﹝左幅﹞  

開門貴客來﹝右幅﹞

 

何艷新大姐麻利地從後頭閣樓處拿來乾枝酥餅瓜子,就在廚房生起火,大家在廚房圍著火寒喧,兩個何大姐姊妹相稱,聲腔都很大,一起扯著嗓子就像在吵架,廚房好黑,頂頭只有一小出風口,煙燻得我有點嗆,我就走到外面的起居室去。

起居室的傢具移了位,顯得空洞洞的,我東看了看西看了看,還是很拿不準那種方位心情;窗外一片濕,窗口那直豎鐵枝也靜悄悄似的,我想念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那一個下午,陽光穿過窗口鐵枝曬射進來那種暗裡一闕新奇的亮照,幾條光痕劃在大姐們的臉上,女書歌聲在幽幽黝黑,游蕩。一首又一首,沒完沒了。很遠。很靜。

 

可能走了半天,倒是有點累,我折返回廚房,跟兩位大姐一起啃瓜子,東一句西一句,一個下午,濕冷,在幽暗的廚房裡。

 

何豔新唱﹝何豔新大姐自編自傳﹞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河淵村何豔新家)

身坐空房把筆寫        不曾修書先淚垂        我是出身何家女        一二從頭說分明

正是青天紅日色        誰知半天起烏雲        金星伴月透夜光        度花之時多為貴

父母所生三倈人        公嬤堂前多歡喜        一家大小可安然        兩個叔爺哥兩個

我是為大五倈人        我喜郎公多富貴        夜點明燈滿堂紅        誰知家門祖水變

兩個哥哥命歸陰        父母氣得肝腸斷        一點傳出兩個兒        郎公一命歸陰府

財又捨來人又亡        國家抽兵三叔去        拋下叔娘守空房        身守空房無出氣

無花無兒沒開心        …………………

自傳何豔新
00:00 / 02:12
007-066ss.jpg
007-068-05s.gif
007-069s.jpg

離去時,在村裡小巷碰到以為緣慳一面的吳大姐。

 

吳龍玉,江永縣上江墟鄉吳家村人,一九四三年生。吳大姐七,八歲就懂得唱女書歌,那個時候,她家裡的祖母唱,姑姑唱,母親唱,吳大姐也就跟著唱了。﹝4﹞

 

一九九八年初次見吳大姐時,她一身手縫天藍色布衣裳,鈕扣右襟,黑色布褲,腳上膠底布鞋,一面泰靜,初唱女書歌時有點拘謹,但漸漸朗朗上口,聲調明清,其中一首講結拜姊妹的:

 

正月新年日好過          兩位不陪心不歡        二月時來百樹發         百樹綠來正是香

三月楊梅金色轉          轉轉到來同共雙        四月春緊急忙做         邀世休針做事情

五月熱天熱炎炎          世在高樓秀色全        六月日長好耍樂         一對鴛鴦不成行

七月一齊休針線          沒有陪攏做一針        八月神堂接客到         世在高樓眼淚飄

九月一齊升車紡          想著我身不願把        十月霜風樹落葉         可憐兩人沒有歡

十一月天鵝沉海上      不見姑娘在哪方        十二月年終做完事     再有來年早用心

再有來年早用心          誰不知道﹝母巴﹞不留

 

這首結拜姊妹的女書歌是吳大姐跟她的祖母學的。吳大姐的祖母會寫女書,但小時候的吳大姐並沒有學過,雖然她不懂得寫讀女書字,但倒也有編過歌,幾年前,她曾經編唱一些關於自己的可憐的歌,後來送給研究女書的人去了。每當遇到煩惱不如意的時候,吳大姐也就會唱唱老歌,解解愁。

 

這時見吳大姐,也是那身衣服,她見著我們,異常興奮,硬要領我們上她家裡去。

 

在綜橫交錯的陌巷裡走來走去,我已覺著眼花瞭亂,磚石路有點潺濕,走路時要份外小心,陌巷內每戶人家的樓房裡外景緻看來都那麼吸引,但可惜來不及細看,隨著吳大姐左轉來右轉去,就到了她家門口。吳大姐家兩個外間並排向著小巷,佈局跟何艷新大姐的家又有不同。周先生有點累了,不想多留,吳大姐還是從樓上拿來酥餅瓜子,見我們大概要走,就把瓜子倒到我一身衣袋口,我見不能久留,唯有匆匆握手再三問候,又走上環迴曲折的陌巷,回走來路。

 

回走來路,我想起吳大姐上回讓我一條她編的織帶。

織帶長一九六釐米,寬兩釐米,首尾各有八釐米絮條,織帶左右兩旁均為黑白啡紅綠間條,中央一道橙白點相間圖案。織帶舊,顏色稍褪,但仍斑爛,這是一條吳大姐為她的子女而編的織帶,以前,每個孩子出生,做母親的都會編一條織帶,用來紮起布包裹著的嬰孩,一個孩子一條,一條一個婦女繫著另一個生命的手織韌帶。這一條,我要了。

 

吳大姐還拿來編織工具,一排棉線,一頭繞結繫在木桌橫樑,上下繞經一小截竹筒,用作疏解分類不同顏色的棉線,另一頭已織好的就繞在腰間繩纏著的小木條上,一扁小木把,就在縱行的棉線間,上上落落,來來回回,推拉出一行一行的圖案,縱橫結連,紅粉橙綠,那細密,是心裡面的織造,一行一行,有聲,無聲,坐著,來回。吳大姐唱著以前聽母親唱過的歌。

 

自己修書記扇上        一氣爺爺沒世上        二氣命中不如人        三氣前生女沒福

寫上扇中傳四邊        四邊人人齊疼惜        疼惜女身修不全        人修不全一路氣

女修不全百路焦        跨出大門起眼看        看見青天蓋白雲        青天白雲風打散

誰知今年又焦愁        人的焦愁一路氣        女的焦愁百路焦        跨上樓頭討口氣

手拿花針做不攏        眼淚流下良床過        手把良床大天光        黃土蓋頭女又合

腳踢當頭萬事休

 

路上泥濘。在糊巴巴的濘泥裡掙扎,從泥地拔足,異常糾結,一雙鞋子,早已濕了髒了又乾,乾後再濕又髒。何艷新大姐和吳大姐分別背抱孫子,送我們出村口,九曲十三彎的景緻,只除除掩映。何吳兩位大姐沒有唱歌,那怕要唱的,或者要聽的,還有許多許多,我只想我如此進來,是一個純粹的探望。

bottom of page